1940年,侯宝林应邀来到天津演出,这次他与师叔郭启儒组成搭档。刚到天津网上股票配资平台,他们的文明相声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,立即取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。他们的表演可以说是“火速走红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侯宝林和郭启儒逐渐成为了天津五大知名相声档中的佼佼者之一。
天津对于侯宝林来说,简直是一个“宝地”。当他从北京来到天津时,仍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相声艺人。尽管如此,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坚定的决心,在天津的舞台上迅速崭露头角,成功将相声定为“攒底”节目,获得了“攒底”的报酬,取得了不小的成就。这一成功也得到了当时相声宗师张寿臣的高度评价,张寿臣曾称赞道:“宝林对相声界的贡献不可小觑。”
当侯宝林回到北京时,他已经成为了相声界的“大佬”,名声响亮,深受同行尊敬。后来,侯宝林继续与郭全宝、李国盛等一流相声演员合作,不断拓宽自己的演艺领域。
1977年,侯宝林和妻子王雅兰再次来到了天津。这次,他是特意来演出的,不过这次他并没有带上常常搭档的郭全宝,因为郭全宝的健康状况不佳。虽然没有搭档,王雅兰心里不免有些担忧,但侯宝林却显得胸有成竹。他早已为自己选好了合适的搭档。
展开剩余79%1977年,天津方面特别为侯宝林组织了一场演出,并邀请他作为“攒底”演员登场。侯宝林和王雅兰住进了天津第一饭店,演出全程由刘文亨陪同。刘文亨(1937—2001年),出生于天津,祖籍河北,家庭背景深厚,父亲刘广文也是相声演员。刘文亨幼年失母,且常年随父亲在外生活,他的爷爷奶奶供他读了三年私塾。11岁时,他开始在声远茶社拜师杨少奎学艺。由于天赋异禀,加上勤学苦练,刘文亨在14岁时便已崭露头角,成为了“小老赶”这个绰号的代名词。刘文亨凭借过人的表演才华,成为了“文”字辈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,尤以“柳活”见长,被誉为“小侯宝林”。
刘文亨第一次见到侯宝林是在1962年。当时天津的青年相声演员到北京演出,侯宝林与刘宝瑞等名家也在场观看。那天,刘文亨表演了侯宝林的经典作品《批大戏》,他的演出既保留了传统,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,赢得了侯宝林的高度评价。演出结束后,侯宝林特意来到后台,对他进行了鼓励,并邀请他到家做客。
次日,刘文亨按约前往侯家拜访,王雅兰热情接待:“你是刘广文的儿子吧?你四叔回来后,一直在夸你呢。”原来,侯宝林和刘广文是结拜兄弟。五人结拜时,侯宝林排行第四,因此刘文亨称呼侯宝林夫妇为“四叔四婶”。
侯宝林回到家后,并没有直接表扬刘文亨,而是指出了他在表演上的不足之处,并亲自给他传授经验。侯宝林非常欣赏刘文亨,曾公开表示:“我们的青年相声演员刘文亨,学唱越剧、弹词、河北梆子都不赖,值得我学习。”刘文亨则深感尊敬,在侯宝林遭遇挫折时,他和侯宝林的徒弟黄铁良不顾危险,前往北京探望并慰问他。侯宝林得到政策落实后,还派儿子侯耀华给刘文亨送去了100元补贴。
1977年,侯宝林和王雅兰再次来天津演出,这一次,由刘文亨全程陪同。当王雅兰问侯宝林,是否需要让谁为他“量活”时,侯宝林毫不犹豫地说道:“就让文亨给我量活。”然而,令人大感意外的是,刘文亨却婉拒了这个机会。
回到家后,刘文亨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魏文华,魏文华很是不解:“文亨,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,很多人都梦寐以求,你为什么拒绝了四叔?”刘文亨淡淡一笑:“文华,四叔让我量活,是因为他喜欢我,抬举我。但如果我接受了,外人可能会觉得我是借着侯大师的名声。所以,为了避免那些闲言碎语,我只能谢绝他的好意。”不过,刘文亨没有放弃推荐合适的人选,他向侯宝林推荐了穆祥林,侯宝林对穆祥林的表现非常满意。
穆祥林(1921—1986年)是天津人,回族,自幼热爱曲艺,1945年拜张寿臣为师,成为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。他的相声功底扎实,尤其擅长逗与捧,因此在圈内有着极高的威信。
1977年,侯宝林与穆祥林的搭档表演在天津体育馆举行,现场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演出开始前,天津的相声演员们都心情紧张,大家都知道能与侯宝林同台演出是多么重要,因此每个人都竭尽全力,尽展最佳状态。
然而,尽管观众反响热烈,王雅兰却在后台心中感到不安。她曾是京剧名角,早已经历过各类场面。看到前面的演出如此火爆,王雅兰忍不住担心侯宝林年事已高,再加上多年没有演出,万一表现不如预期,岂不是会让全场失望?
于是,她将刘文亨叫过来,询问他的看法。刘文亨表示已经注意到前面的演出情况,并信心满满地表示:“四婶,您放心,我知道该怎么做。”
刘文亨在台上精准地调整了现场气氛,顺利将观众情绪平稳下来。在他和王文玉的表演之后,侯宝林和穆祥林终于登台。王雅兰在幕间激动地拉住了刘文亨的手:“儿子,你帮了你四叔的大忙,也让他颜面十足!”刘文亨腼腆一笑:“四婶,您过奖了。四叔和您对我有恩,这只是我应该做的。”
当晚的演出大获成功,观众们掌声如潮,笑声不断,侯宝林和穆祥林还特意返场表演了几个小段。
1993年2月,侯宝林因病去世。刘文亨得知消息后,虽然身体抱恙,但他不顾大家的劝阻,依然在魏文华和子女的陪伴下,冒着病痛赶到北京,向侯宝林的灵前磕头吊唁,并坚守在灵前一夜,以此表达自己的敬意与孝心。
(资料来源:魏文华口述,杨妤婕执笔《艺文芳华:魏文华的故事》等)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